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克荣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克荣——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
王克荣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28年,先后护理过霍乱、乙肝、出血热、非典、艾滋病等27种传染病患者数以万计。她的手机里从不离身,24小时开机,存储了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随时解答、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她的电话成了艾滋病患者的求救热线,她被喻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挽救了无数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她总结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她的足迹遍及中国14个省和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近万人,培训志愿者2万余人;她在艾滋病护理和人文关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克荣是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这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最高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入选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北京市百姓爱心明星、受百姓喜爱的白衣天使,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选择传染病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团支部书记的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2名护士,你考虑一下到传染病医院做工作。”王克荣没有犹豫到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报到。她的先后护理过肝炎、痢疾、水痘、麻疹、伤寒等20多种传染病患者,一干就是17年。
认识艾滋病,走近艾滋病患者
1997年王克荣所在病房开始收治艾滋病病人,当时大家对艾滋病还处于比较恐惧的状态,每次进病房就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
王克荣接触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一个因烧伤大量输入血浆而导致感染的山西老李。老李因为是烧伤,变形的容貌、胳膊、手,让人心生恐惧。陪老李住院的是他的妻子,他妻子把老李的故事告诉王克荣。
原来老李在一个炼钢厂工作。一次发生了爆炸,为救同事、抢救设备,老李被烧伤了。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因为输注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浆,造成了艾滋病感染。听了老李的故事,王克荣被眼前容貌变形的老李的故事感动了。她觉得,老李就是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
几乎和老李同期住院的还有一位女患者,这位女病人虽然有钱可因为得了这病,亲朋好友就都疏离她了,此时她非常需要心理的支持,王克荣就经常到她的房间里多待一会儿,和她聊聊天。下班以后,王克荣帮助她买报纸、水果。有一次,这位患者非常想吃西红柿,王克荣帮她买了送给她。女患者从钱包里掏出200元钱,执意要让王克荣收下,说,“快到六一儿童节了,给你的孩子买个礼物。”王克荣拒绝了,虽然这钱在当时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奖金。
由于当时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不久这个女患者去世了,她留下遗嘱,感谢王克荣的照顾,并留下遗体供医学研究。王克荣从和这些病人的接触中,她逐渐走近了艾滋病患者、同时对艾滋病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暗下决心,要为他们多做工作。
帮助艾滋病患者,反歧视从自身做起
上世纪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人们对艾滋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因为大家觉得生这种病的人,都是不遵守性道德而造成的;再者,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而且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不能和这样的人有所接触,一碰就会把自己感染上。因此,得了艾滋病的人不敢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没得艾滋病的人,听到“艾滋病”就会心生恐惧,见到病人就会躲得远远的。在社会上对艾滋病歧视非常严重的形势下,王克荣被医院调到艾滋病门诊工作,一边做护士长一边在红丝带之家(艾滋病关怀工作的组织)从事艾滋病关怀工作。
刚开始到这里工作时,王克荣很忙。有一天,她感觉特别疲倦,好不容易该下班了,却接到艾滋病患者吴先生打来的电话:“护士长,我在某某医院住院,特别想你,能来看看我吗?”从吴先生的语气里,王克荣感到他一定遇到了困难。果不其然,看到王克荣来了,这位40多岁的大男人竟委屈地哭了。原来当得知吴先生是个艾滋病患者时,那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没人敢进他的病房。吴先生心理压力十分大。
王克荣安慰了吴先生回到家,一测体温,高烧39度,后来被诊断得了肾小球肾炎。
为了减轻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王克荣想了许多办法,她和同事们通过郊游、座谈会、聚餐等活动,让大家放松心情,同时相互交流自己的疾病感受。一次聚餐时,患者小李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没有犹豫,夹起小李饭盒里的肉放进自己嘴里。小李一下惊呆了:“护士长,我家人都做不到!”王克荣说,“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消化道不传播艾滋病。”
有个河南乡村女教师有天突然拿个包袱来找王克荣,她说:“护士长,我不走了,丈夫和我离婚了,家没了。红丝带之家就是我的家,你就是我的亲人。”王克荣当时懵了,“医院没有条件收留无家可归的病人啊,我一家三口也还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子里。”情急之下,她马上给志愿者打电话、给自己的丈夫打电话,希望大家行动起来给这个乡村女教师提供帮助。两个休息日,王克荣让自己的丈夫开着车和志愿者欧阳从北京的南城到北京的北城郊区,经过一番周折,总算把女教师安排在一个小公司做杂务,并给她解决了住宿问题。
2007年刚刚怀孕的农村妇女小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被确诊为HIV阳性。小贾十分恐惧,因为医生劝她把孩子打掉,可小贾知道:没有了孩子,丈夫就会和她离婚。她不想失去这个家。
小贾找到王克荣,王克荣得知她的情况,找到医生,请求医生为小贾制定母婴阻断干预方案,并为小贾提供了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整体护理支持。孩子顺利出世后13个月,监测结果显示孩子非常健康。
小贾得知消息马上告诉王克荣,说:“如果没有你,我就没有了家,我们也没有这么健康的宝宝?我一定要好好活着,报答大家和社会!”
2010年,艾滋病人小夏因车祸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到离事发地最近的一家医院。然而,就在为他进行各项术前准备时,一张术前例行检查的化验单却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阳性,而这家医院从没有为艾滋病患者做过手术!
小夏拨通了王克荣的手机。王克荣仔细询问了小夏的病情后,马上报告自己工作的北京地坛医院。在上级单位的积极协调下,北京地坛医院紧急成立专家救治小组,及时为小夏实施了干髓内针固定手术。
手术很成功。小夏在出院前一天来到王克荣的办公室,高兴地对她说:“等我的腿完全康复后,我要做一名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
王克荣的手机有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王姐,我的安全破了,怎么办?”“护士长,我的手被鱼刺拉破了,有事吗?”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接听患者电话,为他们提供帮助。
正准备结婚的小刘,被检测出HIV阳性,当时小刘反常的表现,引起王克荣的注意。她知道这样表现的人容易出现意外。她多次给小刘打电话,小刘不理不睬。王克荣坚持给他发短信,终于小刘短信告诉她:“我在河边,不想活了。”王克荣马上发短信:“不要做傻事,想想自己的父母。”“要是非得死,也不差这几天,和我一起去一趟河南”。在王克荣的一再努力下,小刘随王克荣去了河南,回来后他改变了主意。
“护士长,我不想死了!”在王克荣的帮助下,他和未婚妻如期举行了婚礼。后来小刘在写给王克荣的感谢信里写道:“是你挽救了我,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我的心目中,你就跟我的妈妈一样,因为你给了我新的生命。”
2012年国庆节,他给王克荣发来了短信:护士长!今天早上,我妻子生了一个男孩,6斤,母子平安,谢谢你!
临危受命到非典隔离病房工作
2003年非典在北京流行,王克荣所在医院奉命全部收治非典患者。她和同事们一样每天穿着隔离服、带着N95口罩在病房里巡视病人、观察病情、输液打针、心理护理。
她作为护士长,每天接班后、下班前都亲自进病房巡视患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有些危重病人她会亲自护理。因为护士们戴着口罩、护目镜、手套,静脉注射操作成了大问题,王克荣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解决输液困难问题。病房里的护士许多是从其他医院抽调来的,他们没有传染病医院工作的经历,心里也十分害怕,王克荣作为护士长统筹协调护理工作,让本院护士多进病房、外院护士做巡回支援。
非典是烈性传染病,隔离病房停留多一分钟,就多一分被感染的可能。可王克荣不忘自己的职责,她除了做好护士的管理工作、重点病人的护理工作外,还常常给病人做心理工作。患者普遍对非典十分恐惧,王克荣总是通过语言、动作安抚他们。有位患者情绪十分紧张,戴着呼吸机,不能用嘴讲话,可王克荣发现患者的眼神透出恐惧和慌张,看到这情景,王克荣拉住她的手说:“我知道你很难受,可你不要紧张。紧张会降低你的机体免疫力。有我们在,你别怕,你会好起来的”。
病房里住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远离父母更觉得孤单。王克荣常常安慰他、鼓励他,找些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帮助他渡过寂寞的时光。
非典期间的一天晚上,正在休息的王克荣接到艾滋病患者小周的短信:护士长,我很难受,出汗、心慌。王克荣不顾自己的劳累,马上给他打电话,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判断他只是低血糖。告诉他处理方法。三个小时后,王克荣从电话中证实了小周病情缓解,她才放心地睡觉。
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北京地坛医院出色地完成了非典救治任务。
深入基层、50多次去河南艾滋病高发地区工作
2002年8月-2003年10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的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了医疗点。在14个月的时间里,王克荣先后14次到河南艾滋病高发村,每次去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周一返回医院上班,非常辛苦。她和她的同事承担着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艾滋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医疗服务。为了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村民积极生活,王克荣动员经过治疗,生活、工作状态良好的北京病人,一起开展工作,和村民交流,给了当地村民极大的鼓舞。
在王克荣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村民们知道艾滋病怎样预防,他们不再为找不到艾滋病的预防武器而焦虑、羞涩,他们会大大方方地向工作人员索要安全套。女患者掌握了月经血的处理方法;患者家属明白了一旦患者皮肤破溃流血、流脓怎样处理伤口;当年死亡人数就明显下降,从原来的每年上百人下降到十几个、几个。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王克荣发动红丝带之家的工作人员、社会志愿者捐献衣物、学习用品,许多村民穿上了红丝带之家捐赠的衣物、孩子们用上他们带来的学习用品。
村里的朱进中给王克荣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因收养了50多个艾滋孤儿开办“关爱之家”,被人们称为艾滋孤儿之父。可是他因艾滋病感染了肺炎救治太晚,2005年1月19日在北京地坛医院去世。家里人哭得瘫在地上,准备好的后事,没办法进行。王克荣赶到那里,流着眼泪为朱进中穿好衣服,为他擦拭面庞,给他举行告别仪式。目睹这一切的朱家人十分感动,他的弟弟表示要接过哥哥未尽的事业,继续从事艾滋病志愿者工作。
从2001年到现在,王克荣先后50多次到中国的河南艾滋病高发地区工作,云南、新疆、广东、广西、四川等艾滋病高发地区,和安徽、北京、上海、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中低流行区也都留下她的足迹。
她还在全国进行过50余次的基层护士培训,人数高达9000余人。仅河南就有8个市、14个区县的基层护士接受过她的培训。
领会南丁格尔精神 创新艾滋病护理模式
2002年王克荣来到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了一个月。休息日,同事们约王克荣去郊外游览,王克荣拒绝了。她两次来到南丁格尔纪念馆学习、参观。感受南丁格尔护士鼻祖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实质“人道,博爱,奉献”。体会着这位伟大的女性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挑战自己,在克什米尔战地医院开创护理事业的创新精神,她边看边流眼泪心,深深地为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而感动。她下决心,要好好地向这位受人尊重的护理界创始人学习,回国后,把自己的艾滋病护理工作、关怀工作做好。
回国以后,她将在英国学习到的艾滋病护理知识,结合国内的情况,总结了适合本国开展的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即: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的同时,还履行教育、管理、咨询、培训等职责,成为密切联系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的核心。在这种护理模式下,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得到心理支持、药物使用、家庭护理、社会救助、同伴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帮助。
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
王克荣从繁忙的工作中体会到,自己能力再大也是微小的,必须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她还和同事们一起走进高校、社区、建筑工地进行艾滋病宣传。9年来,她深入30家学校、社区、工地进行宣传,受益人数高达五万余人。
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从几个人到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在册登记的志愿者就达到800余人。特别是她和同事们培训的20名艾滋病同伴教育员,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志愿者们每天接听咨询电话,熬制营养汤送到患者床旁,帮助病友挂号、取药、缴费、解决心理问题,和医护人员走上街头进行宣传。他们的工作不但让更多的人懂得艾滋病防治知识,同时给新的感染者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为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成员后,王克荣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代表身份,为艾滋病防治事业、特别是在艾滋病反歧视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