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山大的学习压力,使得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抑郁症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抑郁症患者中10%到15%的人有轻生倾向。因此,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必须受到重视。
在祖国医学中,抑郁症属于“郁证”范畴。《丹溪心法》曰:“气血充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导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景岳全书》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常是由于情致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症。
临床上会有一系列如下的表现:在1~2个月之内,反复的心情不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认为自己对什么事情都无能为力,甚至常常会出现自责、内疚、沮丧之感,思考问题开始缓慢,记忆力下降,同时产生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或者多寐,原本爱讲话,却突然变得寡言少语,语音也随之低微不亮,外出活动逐步减少,不爱交往,不思饮食,体质下降,容易感冒等。
当我们自己意识到或是周围人提示有以上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加以重视,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的诱因,给予正确的疏导、排解及治疗。
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张志聪认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悦,是相当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引起郁证也常常和体内的三个脏器密切相关,包括肝失疏泄的肝气、脾失健运的脾气、心失所养的心气。
所郁脏器的不同,在临床上的表现也会有所侧重:若肝气不得调达时,可以见到宜于不畅,精神不振,芎胁胀痛,多叹息,此时一定要用舒肝理气解郁的方法;若脾气不健,则是由于长期忧思伤脾而致,纳食不香,时有呕恶,脘胀腹满,打嗝,浮肿或消瘦,这是脾郁不能运转,临床上一定要用健脾开胃的方法调理;若心失所养,便会胸闷气短,心神不定,多虑,失眠,这是由于心气不足引起,这种情况一定要养心安神,调理神志。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要全方位的调理,又应有所侧重,同时,心理调控相当重要。《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疾病的病程。祖国医学著名学者一再提及预防、治疗郁证应“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各宜怡悦开怀,莫令郁痹绵延”、“务以宽怀解释”,若能做到肝火平复、心结打开、愉快每一天,比用药治疗的效果好得多。
秋天天气变凉、干燥,人的心情也容易浮躁和伤感,此季节可以泡一点百合以安神、杭菊花以去肝热、枸杞子以益肾。
(中医科 诸葛廷芳 王芳 王玉芳)
转自《中国航空报》2012年9月4日第24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