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爱运动的老高最近出现了腰腿痛的毛病,走路稍多就感觉双腿沉重无力,有时还麻木疼痛,长时间站立也会让他腰部疼痛。虽然稍事休息后会好转,但是症状持续加重,现在老高最多只能走100米就不得不休息了。奇怪的是,他骑自行车时,不管多远都没问题。
对于专科医生来说,认识这些症状并不难,老高属于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最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磁共振及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神经性跛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当腰椎处于伸直位时症状加重,而弯腰时缓解,所以许多椎管狭窄患者在手扶轮椅或购物车行走,或骑自行车时感觉正常,直立时疼痛反而加重。对于腰椎狭窄的手术治疗,目前我国骨科领域最为流行的手术方式是在传统的椎板切除的基础上进行内固定,即在腰椎上打入6X50mm直径长度的螺丝钉,以增强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可此手术方式存在着术后腰部不适感,腰部活动度下降,甚至不能弯腰等问题。
老高在偶然下得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可对腰椎狭窄进行微创治疗,即“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 。利用这种手术技术,只需很小的手术切口,仅分离一侧肌肉,对中央及另一侧的肌肉及韧带没有任何影响。在显微镜下切除一小部分骨质,利用高速磨钻就可达到和传统手术一样的减压。由于手术减压仅针对性地对受压迫神经,因此手术创伤较传统技术大为减小,对脊柱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因此也不需要螺钉内固定,手术后腰椎的活动可以完全保留,是标准的“功能性手术”。手术后间歇性跛行、腰腿疼等症状的改善率都在90%以上。最终,老高接受了显微减压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缓解,手术后5天出院,仅仅用了3万多元治疗费用。
“腰腿疼”切勿小视
由于椎管狭窄症是一个慢性的退变过程,早期症状常不明显,患者常有不十分明确的慢性腰痛史及轻度活动受限,还可表现为腰疼、腰胀、腰部束带感,这些症状往往在活动或工作后加重,休息后得以缓解,但腰部和臀部的疼痛通常不易立刻消失。由于症状较轻,许多患者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是人体老化的正常现象,可随着病情的发展则会出现下肢麻木、发凉、甚至感觉减退。最终会出现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症状-----神经性间歇跛行,即在行走时下肢后侧或后外侧出现麻木、疼痛,通常这种症状由下腰部向腿部移行。腰椎狭窄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甚至截瘫。因此,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应尽快就医,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及MRI,诊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通常并不困难。
腰椎管狭窄不应惧怕手术
在门诊会遇到很多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一听到手术都很紧张。惧怕手术的心理导致很多患者偏向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功能锻炼 、硬膜外腔注射(激素)、各种理疗。上述多种非手术疗法只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当疼痛发展到持续地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时,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很多手术的患者都是在接受了很多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才下定决心手术的,这样不但花了很多冤枉钱,也让病魔折磨了很长时间。
“打钉子”并非唯一选择
大部分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所了解的手术方式是减压+融合手术,即“打钉子”。但是,“打钉子”要求肌肉剥离广泛,患者术后有时会出现背痛,同时“打钉子”使腰椎活动功能下降,很多患者会觉得腰变得僵硬,弯腰困难。同时,费用昂贵也是很多患者不接纳的原因。针对这些缺点,很多学者致力于保留功能的非融合技术,其中“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是在保留了脊柱功能的同时,又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费用也大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