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最近媒体普遍报道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肆虐,我国开始发现零散病例,请问什么是寨卡病毒,它有哪些危害呢?
高主任: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被发现。2007年以前,全球仅有散发病例。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以及我国的江西、广东、浙江报告,发现了输入性病例。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主持人:北京市如何应对寨卡病毒,有何防控措施?
高主任:北京市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突发传染病应对防控体系,有一支高素质、业务技能强的传染病防控队伍,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出现。目前,北京市已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一是印发《关于做好寨卡病毒疫情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的通知》,明确各项防控要求。二是组织相关疾病防控机构,分析寨卡病毒疫情,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防控任务。三是建立了寨卡病毒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并完成了对相关疾控中心的技术培训,可以有效排查可疑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主持人:那么,对北京市民有何提示?
高主任:首先,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北京市不是伊蚊的分布地区,监测显示,近三年来,伊蚊仅占北京市捕蚊总数的3%左右,专家分析认为,即使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输入北京市,其输入后引起大范围传播的风险较小。
防患寨卡病毒的最佳保护方式就是防止蚊子叮咬。穿戴浅色衣服;室内主要采用纱网、门窗隔离;必要时悬挂蚊帐。同时注意储水容器的清理,消灭蚊虫滋生环境。
建议有出境旅行打算的市民,应及时了解寨卡病毒疫情国家情况。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详情可拨打12320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热线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