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之窗
首页>便民服务>健康知识>健康生活
透视精神心理健康的秘密
  • 发布日期:2012-07-12
  •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 浏览量: 610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健康不仅是身体没病,同时还应该精神心理状态良好。”这一健康新观念,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在大众意识里,都已成为共识。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把握身体健康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人们的精神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

 

患病群体庞大治疗者甚少

 

根据近年的研究提示,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超过人口总数的15%,大约1.7亿人遭受着各种轻重不一的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精神心理疾病占人类总发病率的20%,给个人、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在当下时常发生的自杀、伤人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在这些恶性事件中,心理疾病已不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民众对精神心理疾患的处置还非常落后。有关数据显示,患病后积极主动就医率仅有8%,而真正得到专业帮助或治疗者只占5%左右,绝大多数人选择自我调节或忍耐、回避,社会上也常将精神心理疾病以“精神病”一概而论,不乏歧视的态度,这些现状对于精神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改善是极为不利的。

 

躯体疾病有时是“心病”所致

 

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类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大脑控制调节、身体多系统和多器官参与的。在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的精神心理状态会出现功能异常,可以说,每个正常的人都可能会出现精神心理疾病。

 

精神心理疾病常与躯体健康状况密切关联。比如:长期精神压抑可导致肿瘤多发;长期紧张焦虑可致高血压、冠心病发生;长期情绪低落、郁闷可使溃疡病及皮肤过敏性疾病多发。这类疾病如果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只有积极处理精神心理的相关问题,躯体疾病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因为各种化学活性物质与神经组织的介导,密切影响着机体免疫、内分泌等功能。当精神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时,即使主观无意识,也会出现免疫、内分泌功能的失调。这种失调很可能表现为皮肤过敏、高血压、消化不良、甚至肿瘤等严重的躯体疾病。

 

现代社会日益加重的学习、工作、家庭、养老等压力,使很多人都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不一而已。研究证实,70%的肿瘤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心理压力。

 

然而,人们常对躯体不适比较重视,但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却往往忽视或者回避,这使得疾病的治疗常事倍功半。因此,能否意识到不良精神心理危害的存在、能否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往往是避免精神心理问题转变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关键所在。

 

将初显的不良精神心理状态扼杀在摇篮中

 

是否处于不良的精神心理压力之中,有时我们可以有明确的自我感觉,但大多数时候并无意识。通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指精神心理压力导致的不良感觉,这时候,主观上常常感觉精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意愿降低,情绪容易波动,逐渐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憋气、食欲下降、睡眠不良、身体多处疼痛等症状,反复就医检查却无明显异常,一般对症治疗效果也不好。此时,可以说已处于一种严重的病态焦虑中,也就是精神心理疾病中最常见的焦虑症。

 

如果没有及时、良好地处理,焦虑症可能进一步发展,逐渐对周围事物和人都失去兴趣,整日闷闷不乐,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及行为,这时就是通常听说的抑郁症了。当然,更严重的精神心理刺激也可能引发幻觉、妄想、冲动伤人等精神异常行为,而成为我们更熟悉、也更可怕的精神分裂症,即俗称的“疯”了。

 

并不像过去一般所理解的,一有精神心理问题就是“疯”了,真正有思维、行为异常的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精神心理疾病中其实只占大约10%左右,而90%以上的精神心理疾病都属于焦虑、抑郁、情感障碍等类别,这些疾病患者的思维、行为与正常人群常没有本质差别,只是他们的功能状态处于不良之中,其中部分患者会以各种难于解释的躯体不适表现出来。但所有这些疾病只要通过合理治疗,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心病”需要合理的干预和治疗

 

现代社会让人随时随处感受到各种压力的存在,如何处理好压力,既是对身心健康的保障,也是良好发展自我、发挥潜能的关键因素。面对压力,每个人需要采取积极、科学的态度,拥有合理的欲求、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减压手段,出现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是保障精神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精神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支柱,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精神心理出现的问题,现代医学对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已有一整套完整、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要大家学会不回避,不违疾忌医,就可以处理好“心”的问题,打开心门,让阳光普照。

 

(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喻小念)

转《中国航空报》2012年7月10日第2462期